西元 |
年號 |
重大械鬥發生年份 |
民亂事件 |
1684 |
康熙 23 年 |
|
台南(救台灣縣) 林盛 舊鄭氏部下,密謀抗清,未起事即被捕 |
1686 |
康熙 25 年 |
|
鄭氏部下 陳辛於諸羅縣結合番民反清 |
1696 |
康熙 35 年 |
|
吳球事件(1696.7.1) |
1699 |
康熙 38 年 |
|
北投社冰冷事件(1699.5) |
1701 |
康熙 40 年 |
|
劉卻事件(1701~1703) |
1721 |
康熙 60 年 |
|
杜君英反清(1721) |
1722 |
康熙 61 年 |
1722年鳳山南路閩粵械鬥 |
|
1723 |
雍正 1 年 |
1723年鳳山閩粵械鬥(賴君奏案) |
|
1725 |
雍正 3 年 |
|
水沙連社骨宗反亂(1726) - 1725年8月-1726年12月間 |
1726 |
雍正 4 年 |
|
鳳山縣(現今屏東) 陳三竒率眾功統領營 未果 |
1728 |
雍正 6 年 |
|
諸羅縣(今台南地區) 湯完聚眾結"父母會" |
1731 |
雍正 9 年 |
|
大甲西社番亂1731年12月,因為土地被漢人所奪,居住於台灣中部大甲地方的平埔族支系拍瀑拉族族民,以軍械武力結合10社2000名原住民起事反抗清廷統治,史稱大甲西社番亂,該事變從該年12月一直延續到隔年春天。 |
1732 |
雍正 10 年 |
1732年初,於台灣的清廷地方政府,為了弭平該原住民事變,除了研擬廢止漢人移民來台禁止攜眷的政令,也積極從中國福建與台灣南部調兵平變。 1732年1月,駐軍台灣南部鳳山的總兵呂瑞麟奉令率軍至大甲平變,以致鳳山城郡守備鬆散。朱一貴民變的參與者吳福生,趁此「番變」時機起事。2月17日,吳福生與數十名朱一貴舊部會合,並豎「大明得勝」旗。3月29日,吳福生連同其他幾股武裝力量,率眾攻打鳳山城附近的岡山,汛塘,石井汛等地,順利攻佔該地,並研擬進攻台灣鳳山縣城。 4月5日,吳福生與清官軍於鳳山城外發生兩天夜戰役,事敗逃亡。同年5月,吳福生被捕並遭清軍殺害。 |
|
1734 |
雍正 12 年 |
1734年諸羅蔡魏異姓械鬥(蔡馬益案) |
鳳山縣(今高雄地區) 許祖招人樹旗滋事 |
1742 |
乾隆 7 年 |
|
彰化縣(彰化地區) 郭興 豎旗誣陷 |
1745 |
乾隆 10 年 |
1745年(苗栗縣銅鑼)三座厝事件 |
|
1750 |
乾隆 15 年 |
|
淡水廳陳蓋事件:北部首起起義。---起義 |
1751 |
乾隆 16 年 |
1751年閩粵械鬥(李光顯案)(諸羅"嘉義"李光顯案,爭奪墾土衝突,李光顯身恃武生,恣意占管民番田園,以致爭鬧毆打公差。) |
|
1752 |
乾隆 17 年 |
|
彰化縣(今雲林地區)蔡倪 豎旗誣陷 |
1753 |
乾隆 18 年 |
|
1753年乾隆18年彰化鹿港施篤(施天賜)糾眾截囚犯事件。 |
1766 |
乾隆 31 年 |
1766年乾隆31年宜蘭原住民攸乃武社事件。--- |
|
1768 |
乾隆 33 年 |
|
1768年11月8日岡山汛(岡山)閩粵械鬥(黃教案) |
1769 |
乾隆 34 年 |
1769年彰化漳泉械鬥 |
|
1775 |
乾隆 40 年 |
1775年彰化漳泉械鬥 |
|
1777 |
乾隆 42 年 |
1777年閩粵械鬥、閩粵兩族群爭樹林,粵人落敗遷竹塹。福客移民爭淡水廳海山堡柑園、劉厝埔一帶田地,粵人敗北遷中壢、楊梅。 |
|
1782 |
乾隆 47 年 |
1782年8月~11月彰化嘉義漳泉械鬥(謝笑案) |
|
1783 |
乾隆 48 年 |
1783年淡水閩粵械鬥(張昂案)(淡水廳黃泥塘(桃園)張昂案 |
1783年乾隆48年張主忠反清事件。---起義 1783年乾隆48年小刀會林貴反清事件。---起義 1783年乾隆48年鳳山縣林弄反清事件。---起義 |
1786 |
乾隆 51 年 |
1786年楊氏宗族械鬥(楊光勳案) |
林爽文事件(1786) |
1787 |
乾隆 52 年 |
1787年淡水廳白石湖漳泉粵械鬥 |
|
1788 |
乾隆 53 年 |
1788年彰化漳泉械鬥(陳顯案) |
|
1789 |
乾隆 54 年 |
1789年淡水陳郭異姓械鬥(陳武案) |
|
1790 |
乾隆 55 年 |
1790年彰化泉籍與漳粵械鬥(張標案) |
|
1791 |
乾隆 56 年 |
1791年徐氏異姓械鬥(徐祥伯案) |
|
1792 |
乾隆 57 年 |
一七九一年(乾隆五七年)黃成、黃治同姓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 |
一七九二年(乾隆五七年)吳光彩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|
1793 |
乾隆 58 年 |
|
一七九三年(乾隆五八年)劉添事件 反清起義天地會 |
1794 |
乾隆 59 年 |
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蔡牽下海為盜 |
一七九四年(乾隆五九年)鳳山縣(今高雄縣地區)鄭光彩 林翰奇小刀會事件 反清起義小刀會 |
1795 |
乾隆 60 年 |
|
陳周全起義(1795) |
1796 |
嘉慶 1 年 |
1796年林氏異姓械鬥(林春桂案) |
一七九六年(嘉慶元年)施蘭糾人結會事件 反清起義 |
1797 |
嘉慶 2 年 |
1797年噶瑪蘭哈仔雞泉粵械鬥爭墾地 |
一七九七年(嘉慶二年)楊肇、廖掛起義事件 淡水 反清起義 |
1798 |
嘉慶 3 年 |
|
嘉義縣(今台南縣地區) 徐章 搶劫 結小刀會拒捕 |
1800 |
嘉慶 5 年 |
|
蔡牽之亂(1800~1809) |
1801 |
嘉慶 6 年 |
|
白啟於鹽水港 (今台南縣) 結小刀會 包闢罪犯 搶劫民家 |
1802 |
嘉慶 7 年 |
1802年蛤仔雞漳泉械鬥(吳化) |
八○二年(嘉慶七年)吳允錫於鹽水港 (今台南縣)小刀會事件 反清起義小刀會 |
1804 |
嘉慶 9 年 |
|
嘉慶九年(1804年)蔡牽駛至台灣鹿耳門,在浮鷹洋面破溫州鎮水師。浙江提督李長庚率兵鎮壓(蔡自言:「不怕千萬兵,只怕李長庚」)在定海洋面擊敗蔡牽。 |
1805 |
嘉慶 10 年 |
|
嘉慶十年(1805年)蔡牽自稱鎮海王,船隊駛入台灣鳳山(今高雄),包圍台灣府城 |
1806 |
嘉慶 11 年 |
1806年漳泉新竹械鬥 |
一八○六年(嘉慶十一年)吳淮泗焚鳳山埤頭事件 鳳山、配合蔡牽反清起義 |
1807 |
嘉慶 12 年 |
|
一八○七年(嘉慶十二年)朱濆入蘇澳 蘇澳,反清起義配合蔡牽 |
1808 |
嘉慶 13 年 |
1808年淡水廳漳泉械鬥淡水廳-漳、粵與泉械鬥 |
|
1809 |
嘉慶 14 年 |
1809年漳泉台北械鬥 1809年漳泉彰化械鬥(黃紅案)(捉姦引起) 1809年噶瑪蘭哈仔雞漳泉粵番械鬥、漳人奪平埔族阿里史社的羅東 一八○九年(嘉慶十四年)漳泉分類事件 淡水,分類械鬥 |
嘉慶十四年(1809年)李長庚部將王得祿、邱良功分接任福建、浙江提督,合兵圍攻蔡牽於浙江台州漁山外洋 |
1810 |
嘉慶 15 年 |
|
一八一○年(嘉慶十五年)許北(或是許比)事件 於鳳山縣(今高雄縣地區),反清起義 |
1811 |
嘉慶 16 年 |
|
高夔事件(1811.6) |
1812 |
嘉慶 17 年 |
|
一八一二年(嘉慶十七年)天地會會員大批被捕事件 天地會,反清起義 |
1813 |
嘉慶 18 年 |
|
一八一三年(嘉慶十八年)詹天香、林茂築寨製械事件 反清起義 |
1814 |
嘉慶 19 年 |
|
郭百年事件(1814) |
1816 |
嘉慶 21 年 |
1816年台灣縣挑夫同姓械鬥(蔡攤案) |
|
1820 |
嘉慶 25 年 |
|
一八二○年(嘉慶二十五年)海上盧天賜事件 反清起義 |
1821 |
道光 1 年 |
|
朱蔚事件(1822) |
1823 |
道光 3 年 |
|
林泳春 於葛瑪蘭(今宜蘭縣)抗辦軍工木料 聚眾抗官 |
1824 |
道光 4 年 |
|
許尚、楊良斌起義抗清(1824) |
1826 |
道光 6 年 |
1826年漳粵彰化嘉義械鬥(彰化溪州李通事件,只因竊豬,彰化縣志) |
一八二六年(道光六年)黃斗奶之起義 淡水廳.南住反清起義 |
1830 |
道光 10 年 |
1830年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 |
王溪水 於彰化縣結夥搶劫抗官 |
1832 |
道光 12 年 |
1832年11月22日嘉義閩粵械鬥(張丙案) |
八三二年(道光十二年)張丙之起義 嘉義縣.店仔口莊張丙、陳辦、彰化黃城等反清起義,建年號「天運」自稱開國大元帥,黃城為興漢大元帥,陳辦、陳連在崙仔莊(台西)土庫地區起,以斗六為大本營。全台響應革命群眾達三萬人。 |
1833 |
道光 13 年 |
1833年彰化淡水閩粵械鬥 |
許戇成起義事件 嘉義縣(今台南地區)、反清起義 |
1834 |
道光 14 年 |
1834年閩粵台北、淡水廳(新竹)興直堡、八里坌械鬥 |
一八三四年(道光十四年)陳長 於彰化縣(今台中縣地區)假借米價貴 造謠滋事 |
1836 |
道光 16 年 |
|
一八三六年(道光十六年)沈知 於嘉義縣(今台中縣地區)藉口歉收搶糧 起義抗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|
1838 |
道光 18 年 |
|
一八三八年(道光十八年)張貢抗清事件 鳳山(今高雄縣地區),反清起義 |
1839 |
道光 19 年 |
|
一八三九年(道光十九年)游掽生抗清事件 反清起義 |
1840 |
道光 20 年 |
1840年新莊閩粵械鬥促使客家人移居桃園、新竹,死者被奉祀在新莊大眾廟。 |
|
1841 |
道光 21 年 |
1841年鳳山閩粵械鬥 |
江見、林旺抗清事件(1841) |
1842 |
道光 22 年 |
|
一八四二年(道光二十二年)陳疆抗清事件 彰化、嘉義,反清起義 |
1843 |
道光 23 年 |
|
洪協之亂(1843)(一說道光24年) |
1844 |
道光 24 年 |
1844年彰化漳粵械鬥(陳結案) |
葉周 於嘉義縣(今台南縣地區) 用派飯為名 聚眾滋事 |
1846 |
道光 26 年 |
1846年鳳山械鬥 |
|
1847 |
道光 27 年 |
1847年台中縣大甲漳泉械鬥 |
|
1850 |
道光 30 年 |
1850年漳泉台北 淡水械鬥 |
(王湧案)於嘉義縣(今嘉義縣地區)一八五○年(道光三十年)王湧抗清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|
1851 |
咸豐 1 年 |
1851年葫蘆墩(豐原)、大甲、士林漳泉械鬥 |
一八五一年(咸豐元年)洪紀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|
1852 |
咸豐 2 年 |
1852年淡北漳泉械鬥 |
|
1853 |
咸豐 3 年 |
1853年東螺堡械鬥 |
林恭事件(1853) |
1854 |
咸豐 4 年 |
1854年(苗栗縣)竹南中港,田羅慶二、賴得六因爭奪牛隻引起閩粵械鬥 |
一八五四年(咸豐四年)賴脣於嘉義縣(機嘉義縣地區)反清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|
1855 |
咸豐 5 年 |
1855年淡水廳北部漳泉械鬥 |
一八五五年(咸豐五年)林房反清事件 嘉義,反清起義 |
1859 |
咸豐 9 年 |
1859年7月台北枋寮街大火引起械鬥 |
|
1860 |
咸豐 10 年 |
1860年漳人大破新莊、西盛 |
|
1861 |
咸豐 11 年 |
1861年雲林廖李鍾三姓閩粵械鬥 |
|
1862 |
同治 1 年 |
1862年蘇黃異姓台北械鬥,為林占梅所平 |
1862年4月15日淡水廳漳籍與泉粵械鬥(戴萬生案) |
1865 |
同治 4 年 |
1865年漳泉嘉義械鬥 |
|
1866 |
同治 5 年 |
|
一八六五年(同治四年)呂梓反清事件 戴潮春的後續事件,反清起義 |
1868 |
同治 7 年 |
|
鳳山教案(1868) |
1873 |
同治 12 年 |
1873年溪湖鎮縣里械鬥 |
|
1874 |
同治 13 年 |
|
一八七四年(同治十三年)大南澳開山事件 先住民起義事件 |
1875 |
光緒 1 年 |
1875年鳳山閩粵械鬥 |
一八七五年(光緒元年)蔡顯老反清事件 嘉義,反清起義 |
1876 |
光緒 2 年 |
1876年粵人同姓(苗栗縣)銅鑼公館械鬥(吳琳芳 與 吳阿來 對拼) |
一八七六年(光緒二年)獅頭社反清事件 先住民起義 |
1878 |
光緒 4 年 |
|
加禮宛事件(1878) |
1880 |
光緒 6 年 |
|
一八八○年(光緒六年)劉參根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|
1881 |
光緒 7 年 |
1881年鳳山林姓宗族內鬥(林克賢案) |
一八八一年(光緒七年)莊芋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|
1882 |
光緒 8 年 |
1882年閩人陳吳異姓學甲(台南)械鬥 |
|
1883 |
光緒 9 年 |
1883年閩人林姓同姓異族鳳山械鬥 |
|
1884 |
光緒 10 年 |
|
一八八四年(光緒十年)薜國璈抗清事件 嘉義,反清起義 |
1885 |
光緒 11 年 |
1885年嘉義閩人黃氏宗族械鬥 黃敏、黃玉衡同族(叔姪)械鬥 嘉義 一八八五年(光緒十一年)罩蘭民、番鬥 苗栗,分類械鬥 |
一八八五年(光緒十一年)顏擺彩反清事件 嘉義,反清起義 |
1886 |
光緒 12 年 |
1886年噶瑪蘭西皮福祿同業械鬥 |
一八八六年(光緒十二年)吳金印反清事件 嘉義,反清起義 |
1887 |
光緒 13 年 |
1887年宜蘭城西門外西皮福祿同業械鬥,為林鳳章所平 |
一八八七年(光緒十三年)中路開山事件 先住民起義 |
1888 |
光緒 14 年 |
1888年閩人異姓嘉義械鬥 |
施九緞事件(1888.8) |
1889 |
光緒 15 年 |
|
一八八九年(光緒十五年)白阿社開山事件 花蓮,先住民起義 |
1892 |
光緒 18 年 |
|
一八九二年(光緒十八年)三角湧開山事件 台北,先住民起義 |
1894 |
光緒 20 年 |
1894年台南黃姓同姓械鬥 |
|
1895 |
光緒 21 年 |
台南學甲堡械鬥 |
一八九五年,清朝在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予日本,日軍與殘留清軍在東台灣交戰,清軍逃兵因補給中斷,強奪部落,引起居民憤恨,卑南族與阿美族聯手抗清,隔年五月在雷公火(關山鎮電光因有泥火山,昔日地名「雷公火」)外,原住民兩翼埋伏,奇襲清軍,這就是知名的「雷公火之役」。 |